大阳城122.ccapp组织师生赴扬州开展“行走课堂”非遗工艺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06

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大阳城122.ccapp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举办江苏艺术基金 2024年度工艺美术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精心打造 “思政铸魂、专业固本、社会强基、创新赋能” 的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启动意义非凡的“行走课堂”专项行动。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与江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探索高校服务地方需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南京大学 “7291”行动方案。

继“行走课堂”南通和苏州研学取得丰硕成果后,2025426-27日,大阳城122.ccapp副院长尚荣、研究生秘书张楚楚带领师生团队再次踏上新的旅途,前往扬州开展研学活动。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次研学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等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学术交流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文物中探寻文化之根,在非遗工艺中品味匠心独运,在艺术展览中领悟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美育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雕刀刻千年文脉,漆彩绘扬州风华

扬州,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古城,自古便是文化交汇的码头。从唐代鉴真东渡的帆影,到明清盐商雅集的盛况,千年的文明积淀在此凝练成独特的非遗密码。而扬州非遗珍宝馆,恰似一扇穿越时空的雕花窗棂,将散落民间的技艺瑰宝悉数珍藏——这里既有刀尖上的千年回响,亦有指尖上的天地大美,更有一群守艺人用匠心续写着“版上山河”的传奇。26日上午,大阳城122.ccapp师生步入扬州非遗珍宝馆,在一凿一刻、一髹一染中,体验这座自隋唐便以“工巧甲天下”闻名的古城,如何将漆器的华彩、玉雕的灵韵、剪纸的精妙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基因,触摸千年匠艺的温度与文明的脉搏。

馆内展陈如徐徐展开的工艺长卷,首层中国印刷博物馆内,《金刚经》雕版上的字痕深嵌时光,斑驳木纹中可见扬州自唐代便担起的“文脉之母”重任。广陵古籍刻印社搜罗的十万余片古版,复原了从写样、雕刻到刷印、装帧的全套古法,师生轻抚《全唐诗》复刻版的凹凸纹路,仿佛听见历史深处的墨香流淌。移步三楼漆器展厅,宋代剔红莲瓣盘沉淀着朱漆的温润,清代点螺山水屏风以0.1毫米的螺钿碎片拼嵌星河,现代漆画《运河春晓》更以金箔勾连古今,让漕船帆影在螺片流光中复现千年繁华。四楼玉雕厅内,翡翠《螳螂白菜》的叶片薄透如蝉翼,玉工“水上漂”绝技令米粒大小的舟楫衣袂翩跹;剪纸展区《二十四桥明月夜》以纤红裁月影,数字光影幕墙上,运河波光随步履漾开涟漪。登临五楼“扬韵拾珍”,汉代漆耳杯鎏金未褪,明清刺绣金线犹辉,通草花的写实之美与金银细工的抽丝绝艺,共同诠释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东方造物哲思。  

讲解员以刀锋流转的雕版为引,细述扬州工匠“十年磨一器”的执着:漆器上每一片螺钿需历经百次打磨方能泛出虹光,玉雕中纤若发丝的细节凝聚着匠人数十载的目力与腕力。那些温润如玉的笔洗、灿若云霞的漆屏、玲珑剔透的剪纸,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匠心的纯粹。师生们抚过雕版上未干的墨痕,仿佛与古代匠人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漆工以发丝为刻刀的极致专注,到玉匠“水上漂”薄胎技艺的胆识,每一道工序皆是技艺与心性的修炼。参与学生感慨道:“这次探访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匠心’二字的重量。非遗珍宝馆不仅是一座技艺的宝库,更是一部活态的美学教科书。在雕版的一刀一刻中,我学到了精准与耐心;而现代漆画将传统螺钿转化为光影语言,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古老技艺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生。”这次参访,让艺术学子们意识到真正的创新,永远扎根于文明的土壤;而他们的笔触,终将成为延续文脉的新的刻痕。


古巷承千年烟火,匠心焕市井新生

走出非遗珍宝馆,团队师生来到扬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街巷两侧店铺林立,人声鼎沸。从独具特色的淮扬美食,到清幽雅致的盐商园林,再到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漫步东关街,一幅生动活泼的扬州市井图沿着青石板路徐徐展开。团队学生表示:“走在东关街上,我感受到了扬州城跨越千年的烟火气。通过亲自品尝扬州特色美食,体验扬州非遗文创,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现实,焕发新生。这也让我愈发意识到自己作为南大大阳城122.ccapp的学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在这里,同学们深入走进扬州街巷,感受到了扬州民俗文化的魅力。



曲韵流芳探书场,非遗传承润心田

26日下午,师生一行踏入少堂书场,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沉浸式感受扬州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古雅场馆内,雕梁画栋与现代光影交织,一景一物皆诉说着对传统曲艺的尊崇,为这场文化之旅铺就诗意底色。

活动伊始,书场负责人马伟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书场历史、王少堂大师的传奇人生以及扬州地区特色曲种,让同学们对即将开启的艺术之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同学们的期待中,精彩的表演拉开帷幕。

随着掌声响起,专业曲艺表演家带来《乖乖隆地咚》演出,串联人倪真扬老师以幽默话语巧妙衔接节目,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周蕾蕾老师的扬州评话《乾隆一夜话白塔》率先登场,她以细腻的说表艺术,将乾隆与白塔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带师生们穿梭于历史长河。紧接着,扬州清曲《古诗里的音符》悠扬唱响,婉转曲调似清泉流淌,表演者将古诗意境与唱腔完美融合,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吴金凤老师的木偶表演《板桥作画》更是惊艳全场,木偶在她操控下灵动挥毫,一幅幅画作跃然纸上,尽显木偶艺术的精妙绝伦。王智超老师以诙谐的扬州方言为《西游记》配音,经典剧情搭配趣味方言,引得现场欢笑连连,让扬州方言的魅力深入人心。随后,一首激昂的《悟空》响起,将现场气氛再次点燃。

演出落幕,非遗体验交流会热烈展开。同学们与艺术家围绕文化内涵、如何将现代元素更好地融入传统曲艺等等话题深入探讨,艺术家们倾囊相授,现场思维碰撞,气氛热烈。

大阳城122.ccapp副院长尚荣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扬州曲艺的理解,更为其艺术学习与探索开拓了新思路。”少堂书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既是市井百姓感受传统文艺的乐园,也是文人雅士追寻文化根脉的圣地,让人们于快节奏生活中重拾传统文艺的闲适与韵味。当下,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紧密相连。面对学术研究中“从文献到文献”的局限,高校应引导学生走进非遗实践现场,以新视角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为非遗注入时代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在全球化浪潮下,非遗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未来,作为艺术研究者和创作者,更需积极探索非遗国际化传播路径,让世界聆听中国非遗的动人乐章。


运河载千年兴替,科技展一脉风华

27日上午,团队师生出发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这座横贯古今的水利丰碑,以千年不息的波光,映照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历程,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扬州境内的6段河道、10处遗产点入选,是运河遗产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外观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风格,巧妙地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特色。步入馆内,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一幅跨越2500年的运河长卷徐徐展开:这里不仅记录着古代工匠"以水为脉"的智慧结晶,更见证了大运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辉煌过往。它见证了过去人们如何巧妙地利用水资源,体现了古人的创新进取精神以及精湛的工匠技艺。同时,大运河还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将南北方紧密地串联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博物馆内的其他展馆也各具特色,“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以虚实结合的科技手段将实体船模与多媒体交互设备和投影结合,打造了极致的沉浸式观感,观众在展厅中仿佛置身真正的运河之舟。“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引入“实体”经营和“活态”展演模式,展厅可参观、可体验、可互动、可餐饮、可购物,观众在展厅中可享受文化休闲和旅游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历史文物本体”阐释与“文化遗产象征”审美的高度融合。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运河时代,看到各式各样的船只在运河上穿梭往来,听到街肆上传来的叫卖声和欢笑声,感受到大运河所蕴含的浓郁生活气息。通过多媒体互动和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等科技手段,大运河博物馆巧妙地呈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之旅,让参观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


璞石蕴天地灵韵,刀笔刻古今风华

27日下午,师生们循着玉磬清音,走进了顾铭和张锦飞两位玉器雕刻大师的玉器工作室,近距离感受玉器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见证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璀璨光芒。

在顾铭大师的工作室中,师生们在大师的悉心讲解下,聆听着一件件玉器背后的动人故事。顾铭大师作为扬州玉雕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以介绍扬州玉雕在全国的地位为开篇,带我们走进玉石与匠心的对话。顾大师强调,让每块材料发挥最大的美感,赋予每块玉料生命和灵魂,是每个玉雕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并展示了近期的力作《钟灵毓秀》和《如梦泪》,指出玉雕与雕塑的显著不同——玉雕自始至终都在做减法,这一独特的创作方式,让大家对玉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大师还对比了古代玉雕与现代雕刻在技术和工艺上的差异,让大家真切领略到玉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张锦飞大师的工作室,张大师首先展示了日常工作室的场景,并带领大家进入工作间,细心讲述玉雕的制作流程。从牙机、竖机到吊机,每一件工具都凝聚着玉雕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在大师的介绍下,这些看似普通的机器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力,飞溅的玉屑在阳光下如星尘闪烁。

在参观大师作品的过程中,一件件精美的玉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背后的故事和创作感悟更让师生们深受触动。这些珍贵的经历,将为同学们的创作带来无限灵感与启发。张大师也提到,在当下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作用下,玉雕艺术的生存状况相对乐观,但还有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困境,亟待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此次工作室参观,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玉雕这一传统技艺,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的重要性。相信这份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敬意,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次扬州之旅作为本学期“行走课堂”的收官之站,如同一把通往千年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艺术视野的崭新天地。同学们置身于历史与艺术相互交织的情境中,不断追寻美的踪迹、发掘美的存在、创造美的形态,在探寻与感悟中,让心灵与美深度共鸣。学生们通过这次研学之旅得以在鲜活的文化场景里亲身学习、真切体验,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切实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涵养与审美水平。展望未来,学院将坚定不移地以“行走课堂”作为重要依托,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间,以青春之笔续写新时代美育的华彩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关闭
Baidu
sogou